南共市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重启自贸协定谈判
53 2025-04-05 16:47:50
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盐碱沙荒地改良和利用、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河套灌区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内蒙古考察,一路深切关怀,一路殷殷嘱托,让2400多万内蒙古各族儿女备受鼓舞。
这里有近一半的村民从事藏香制作。在西藏尼木县吞巴镇吞达村,次仁多吉在启动水磨,将作为原料的柏木碾成木浆(6月9日摄)。
在西藏尼木县吞巴镇吞达村,次仁多吉在砍削柏木,为藏香制作准备原料(6月9日摄)。次仁多吉现在的愿望,是多收几个徒弟,让尼木县氤氲千年的藏香味,飘得远一点,再远一点。在西藏尼木县吞巴镇吞达村,次仁多吉在研磨药材和香料(6月9日摄)。而今,得益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广,尼木藏香早已经远近闻名,慕名而来的游客和商家成为家里的常客,便捷的网络也成为藏香销售的新渠道随后,把香砖揉碎,并加水制成香泥,按严格的比例配方加入藏红花、麝香、檀香等数十种香料、药材,塞入牛角挤压成条,晾干后才成藏香。
但次仁多吉不仅坚持至今,还顺应市场,研发了提神香、安眠香等新品种,并扩大了生产规模。在藏香发源地——西藏尼木县吞巴镇吞达村,氤氲了1300多年的香气依然沁脾。随着聊天的不断深入,高明告诉工作人员,他小时候常在海边打鱼,去过湄洲岛和妈祖庙等地方,这让工作人员一下子想到了福建,并将信息第一时间反馈给了辖区公安机关。
一次次的寻亲平台推送,一次次的DNA信息比对,福建莆田、泉州等地的多次查询都没有结果,而高明想家的念头却与日俱增。固原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兴原派出所民警 马昕:给救助站打了一个视频,一下就同时认出对方了,说视频看一下他母亲,也是一下就认出他母亲了,说这是他妈妈,当时就说妈妈我想你了,我想回家。5月29日下午,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得知高明要离站返回家乡之后,为高明理了发,还特意包了一顿饺子为高明送行。救助站悉心照料帮助高明寻找家人进入救助管理站后,工作人员针对高明的特点和情况,对他悉心照料。
高明家人介绍,高明的真实名字叫高向仁。5月30日,在外流浪漂泊了26年的40岁福州籍男子,在宁夏民政、公安等部门历时14个月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中。
让人惊喜的是,发现了疑似高明的直系亲属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岐镇。救助站工作人员将每日三餐送到高明房间,按时帮他洗澡、剪指甲、理发,每天主动找他聊天说话,帮助他疏导心理情绪。于是,固原市成立了寻亲专班,迅速赶往福建省核查。该男子进入救助管理站后,工作人员通过耐心询问、写字交流等方式,除了得知他的名字是高明之外,再没有获取到其他有效信息。
5月30日上午,高明在黄岐镇政府见到了接自己回家的第一个亲人——堂妹高丽挺。26年后,一家人终于团聚了。高明堂妹 高丽挺:我们也很感谢固原当地的救助站,很感谢他们把他照顾得那么好,而且今天还送回来,帮我们团聚了。固原市民政局副局长 程旭杰:今天能够见证离家26年以后的高明这个大男孩回归故乡,回到他的亲属身边,我们也很高兴。
这条路,高明心心念念,在流浪了26年后,他终于回家了。5月20日,寻亲专班在福州市连江县黄岐镇找到了高明的堂妹高丽挺,又在她的带领下找到了高明的父亲和母亲。
跨越山海26年后终与家人团聚当天晚上,在固原市民政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高明正式踏上了阔别多年的回乡之路。在堂妹高丽挺的带领下,高明终于回到了家中,见到了朝思暮想的亲人。
随后,工作人员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等平台发布了寻亲公告,报请公安机关采集DNA并开展身份查询,但未能查找到寻亲线索。或许是在外漂泊太久,或许是心存戒备心理,刚到这里的高明几乎不和人交流,经常一个人对着窗外发呆,就连吃饭都不愿意出房间日前,记者走进党家村等多个陕西传统村落,可以说,古村新韵,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传统村落,已经成为农村居民的幸福家园和城市居民的心之向往。她还表示,在保护的过程中,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积极引导设计下乡,发挥乡村建设工匠作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设施的便利化现代化,让原住民留村、新乡贤回村、新村民进村,传统村落焕发出勃勃生机。董红梅表示,在保护过程中,中国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原则,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8155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并实施挂牌保护。
建设了面向公众开放的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实现了8155个中国传统村落的基础信息全覆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十年来,共有6819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走好乡村振兴之路,需要干部和人民群众拥有创新意识。
日前,人民网记者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现场采访等环节,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了解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特色经验,推出传统村落万里行系列报道。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在8155个中国传统村落中,100%的村民实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96%的村落实现了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61%的农户日常可使用热水淋浴,58%的农户用上了水冲厕所,39%的农户用上了燃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设了902个传统村落的数字博物馆,让大家足不出户,实现网络全景漫游。董红梅表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从2012年开始,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实施了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宣部的支持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拍摄了以传统村落为背景的10集纪录片《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在央视和海外129个国家播出,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2017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被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在一代代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传统村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在传统村落里有形传递、活态延绵。此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会同中宣部、中央网信办举办传统村落万里行等系列宣传活动,网络参与和阅读量达到7.5亿人次,凝聚起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
令人不禁想问,如何保留传统村落的独特性?如何释放传统村落的多元价值?这背后离不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的宏观调控,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具体努力。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董红梅介绍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成效。董红梅透露,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以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为目标,强化传统村落保护顶层设计,坚持村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助力,让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让中华千年农耕文明彰显新时代的魅力和风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文化支撑。在10个市州、75个县区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保护了53.9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传承发展了4789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守住了中华农耕文明的根与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多次在地方考察时调研当地特色文化和历史古迹,对中华文化自信自强、中华文明永续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绿荫庇护之下,德耀眉州的楷模海报,吸引了游人驻足凝视。这种无声而默契的传承责任正在被更多的年轻人扛起。
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研究室主任、10年来从事三苏家风研究的刘清泉说,它从来不是生硬死板的说教,而是藏在祖祖辈辈身体力行的操守中,最终印刻在我们的骨血中,成为一种生命哲学。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门三父子位列唐宋八大家,绝无仅有。穿越千年,百亩古祠缘何能够映照中华文化?先贤智慧怎样启迪新时代的哲思?观照古今,答案清晰而坚定。